20 October 2009

功课的意义是什么?

今天学校的E-class设置了一个有关学校留堂制度的调查试卷
我很兴奋地去认真给予相关意见
我知道功课量一直都是华小和独中的热门课题
到底功课量的多寡是否影响一个学生的成绩

我不知道循中校长对老师们的要求如何
我只知道我们的学校老师算是放宽了
今天给的功课
可以几天后交
有的甚至下星期才交

其实我不介意功课多
问题在于那功课对我是否真的有用
还有时间的限制

短时间内要我完成堆积如山的功课
对不起
我不是神

一些科目如:
Pendidikan Moral
Sejarah 历史
Kemahiran Hidup
Geography 地理等
这些功课我都是用来抄
甚至老师给答案
我们抄
不如用那些时间做更有用的事情吧

究根到底
让学生明白功课的用意是什么
如何让学生主动做练习
这才是重要吧
对于我
我会主动做习题
因为那个科目不能不做习题来让自己更明白
如数学、物理、化学……
至于历史
不懂要怎么办

算啦
总之不要逼我交功课就是了

其实我的老师都很好
没有逼
有很多时间慢慢做
甚至一年来只交过一次功课
那就是高数
哈哈
不过他有一直给习题
我们就量力而为地完成吧

找了一些对此课题的评论

————————————————


功課重如山‧家長孩子俱折腰

功課太多,學生抱怨;功課太少,家長抗議。到底寫功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複習課堂的內容,還是為了追求分數,這會不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



課室的黑板上,寫“今天的功課”,這些功課都得回家完成,隔天交上。據說,原本這作法是供教師同事間作相互提醒,以便清楚學生的功課量,避免給得太多。



此外,有的學校還有“學生功課備忘冊”,有的是全州華小統一印製,也有的是學校自行印刷。一般的“學生功課備忘冊”列明科目一項,要學生記下每科的功課。此外同時更設有“家長簽名”以及“聯絡事項欄目”。換句話說,在學生功課這件事上,學校已經採取主動,“誠邀”家長成為了“功課”活動指定監督人。



孩子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共同的責任。話是沒錯,但仍有家長很激動:“可是功課這麼多,學校有跟我們商量嗎?我們的意見學校有聽取嗎?我們反對功課太多,老師校長有在聽嗎?即使是溫習,為何家長須要參與這麼多?這麼累?”



學校老師也確實無辜,像一名新任老師──吳老師以同理心諒解孩子功課多,就儘量把該學的讓學生在課堂內學完。誰知年尾評估,校長告訴她:“有家長投訴你很懶惰,給得最少功課的就是你!”讓她深感無奈!



媽媽的無奈



家長有時比孩子更無奈!



天下媽媽經,最是講不完。家有小孩在華小的兩名媽媽,送孩子參加課外活動時在學校門口踫面,彼此聊了起來:‘我的孩子比我還要忙,放學了得去安親班,完成所有功課,回來後吃個飯看半小時電視就到上床時間了。’‘我孩子的功課真的很多,有時還多達十多項,每週都有聽寫、spelling、ejaan,我還要花時間給他背。’‘有些功課很難,叫孩子剪報後寫出新聞的起因後果,結果還是我替他做。’‘很羡慕國小的學生,回家後可以騎腳車多麼快活,我的孩子卻做功課做到三更半夜。’



孩子的功課` 變成家人的課業



功課,亦叫“家課”,英文是“homework”,指明是在家做的功課,讓學生在家溫習一遍老師在課堂上教過的知識。功課這一回事,原本是學生自己的事,現在,有家長直言:“他上學等如我上學!”



身為父親的陳寶川同時也是藝術教育工作者,講起孩子的功課,他也像以上那兩位媽媽般,顯得異常感慨,他說:“老實說,老師、家長及學生都是功課的受害者。”他有時會想,功課背後的目的何在,有的看來並無思考的動機。大部份功課都有固定答案,孩子做功課也不知目的為何。僵化的功課,已少了做功課的樂趣。



現在去接孩子放學,孩子一上車,他很自然的,開口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有功課嗎?”這句話,幾乎就是多半父母跟孩子的“固定問候語”。



“但是,要是沒有功課,老師就不知道學生的進度。多做是不是真的對學習更好呢?老師與老師之間有沒有協調呢?一項功課是要做多久?大家對於功課的問題都卡在那裡。”這是陳寶川的疑慮。



華小功課多,因為華人相信“業精於勤、荒於嬉”,這是傳統教學法,希望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抄寫、做作業來加強印象、提昇能力。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個別拆開,就沒感受到學生的壓力,老師和家長潛意識中都認為,不給功課就是教學不認真,怕孩子放學後不懂分配時間,無所事事看電視荒廢了學習,看來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有太多的擔憂。



從調查中瞭解到,學生多認為語文科的家課是最費時及沉悶,不喜歡抄寫及背誦的家課。反而對需動腦筋思考的功課,如數學及科學則深感興趣。大部份學生喜歡一些體驗性的功課。現在,小學生已經開始做一些專題研究的企劃,雖然這類功課較花時間,但他們不會對此感到討厭。



一天十項功課` 家常便飯



最清楚學生功課的,還有安親班老師。他們也感受到功課的壓力了!雙薪家庭締造了安親班的存在。學生在放學後,被載到安親班,那裡有老師可以教學生完成功課。



一名來自柔佛州安親班老師戴小姐,發現現在的學生苦不堪言。



她說:“每到上課時間,我們都是緊張萬分,深怕學生功課做不完,時間到了無法準時回家。往往學生因為校內的課外活動或補習課,而必須留校至下午四五點多(尤其3至6年級)。我們的班則從六點開始至晚上九點半,可是一般學生都會遲至十點才能回家,原因無他,就是功課太多,聽寫默寫樣樣來,而且是三大語文科統統都有,讓學生吃不消,老師也精神緊繃!



“平時功課七八項,加上聽、默寫就十來項,這是家常便飯。有些作業一做就是十幾頁那麼多,課程深度也提高,有的家長沒法教,被迫送孩子來安親班。



“除此之外,有些學校老師根本不接受孩子自己寫的答案,一定要根據標準的作業答案來批改,讓學生信心大跌,日子久了就養成敷衍作答的態度。



“有時,聽寫、默寫老是重復,我向學生窺探,他們說是老師忘了或沒時間,所以延遲、延遲、再延遲……到了學校短假或公共假期,以為可以鬆一口氣,結果功課給得更多。”



為何功課會那麼多?



戴小姐分析,學校規定的作業簿,數量因各地學校選書而有所不同。每科大致上如下:

●華文︰大約6本;●國文︰大約4至5本;●英文︰大約3本;●數學︰大約3本;●科學︰大約3本

●其他科目︰道德、閱讀報告(華/巫/英)各一本,還有美術,以及高年級的地方研究、生活技能及公民。

●簿子︰大約每個主科都有練習簿子及生字1本。



記者也從一些學校的學生簿子中發現,華文科的作業簿及練習簿最多。除了教育部規定的作業,還有校方額外購買的作業書及書報。練習簿方面,華文科分得很細,如生字、日記、造詞、書寫、聽寫等等。



戴小姐說:“以一天上十節課有6科,要是每科老師都給功課,一天至少會有6至8項功課,加上聽寫、默寫、評審,就會差不多有十多項了,這還不包括補習的功課呢!”



她任職的安親班作法是,鼓勵學生先把部份功課做完再帶來檢查,這樣就有充裕的時間練習聽寫及做訂正,而學生也漸漸養成抓緊時間做功課的習慣。



功課多的班級,多是精英班,尤其是A型學校,小型學校相對會比較少。它們選書也沒有那麼多,功課量的差距是相當大的。



戴小姐很無奈地表示,她明白學校老師有趕進度的難言之隱,但在這樣的環境與空間,怎樣塑造一個有創意的孩子呢?沉重的課業遮掩了原來在孩子臉上的笑顏與童真。



不要孩子的童年只有功課的回憶



由於擔心功課剝奪孩子的童年,有的家長選擇放手一搏,不太插手孩子的功課。有的學者認為做家課過程可變成開心的親子時間,家長毋須過份參與,只要引導孩童尋找答案,便能增加他們對功課的認同感及彼此關係。陳蓮卿的兩個孩子李葦菱和李德川分別讀四年級和一年級。學校在放學後有額外補習班,他們是少數不參加校內補習班的學生。



陳蓮卿跟孩子約定,要確保功課做好,並且跟得上進度。她讓孩子在家裡任何地方做功課,包括坐在電視機前也無所謂,總之這個開放的媽媽,會尊重孩子的決定。



“最難改的就是教育,既然改不到,不如自己來補足學校沒有教的。”陳蓮卿注重學業與身心發展的平衡,週末就帶孩子參加私人學習中心舉辦的體驗活動。與填鴨式的功課比較,她發現孩子比較喜歡“hands on”式的學習。



當問到她孩子有甚麼功課時,這位媽媽竟然不太清楚。她很“勇敢”,從不過問孩子的功課,這種採取完全開放自由的教育方式,她說是受到作家劉墉的影響。



“童年,一生只有一次。”她從不檢查孩子的功課,最大的顧慮,是擔心孩子因此養成依賴性,再沒信心承擔與面對自己的功課。有朋友說她這樣的作法“很殘忍,要這麼小的孩子獨立”。



“我只是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教孩子要像放風箏一樣,收放自如。孩子在學習上面對問題,等於就是他自己要面對的成長挑戰之一。”



功課的意義是甚麼?



美國目前最具影響力與知名度的一位猶太教士施慕禮柏迪奇(Shmuley Boteach),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拉比11年,並獲選為《泰晤士報》年度最佳傳道士。他不但主持廣播電視節目,擠身美國百位最重要廣播節目主持人,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



身為8個子女的父親,家庭、婚姻、親子關係是柏迪奇最關切的議題。去年5月,他在《奧普拉與朋友電台》的節目中,談到“功課的目的”。



施慕禮提到,當孩子太多功課,他們會有壓力、擔心、緊張,甚至沮喪。做功課的目的是要幫助孩子吸收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這可以在一個晚上90分鐘的功課時間內達到宗旨,但是若功課超出一個晚上兩三小時,那麼就開始侵入家庭生活與孩子的全人發展。學生將開始與家庭出現距離及討厭學校。



孩子沒有空閑時間做他們有興趣的活動。因此,老師應該適度地分派功課。



學校的主要宗旨,不是“提供”知識,而是教孩子“喜歡”知識。施慕禮看到學校是失敗的,因為功課太多令學生並沒有智慧型的好奇心,這股好奇心不該是個負擔,而應該是學習與發現新東西的樂趣。當他們離開學校後,將會繼續學習,成為終身學習的學生。



施慕禮還舉出更妙的看法:功課也免除了家長為孩子根據環境創造知識的責任,因為他們完全依賴學校去做。最後,家長不帶孩子去圖書館及書店,而成為帶他們去購物廣場的人。

星洲日報/新教育‧報導:關麗玲‧2009.06.02

————————————————

还有一则个人意见

————————————————

報上出現這樣的標題:『學生說…上課不專心 都怪…晚上沒睡飽』




我認為這是相當寫實的報導,但絕對不是無解的問題。我基本上是一個數十年來以『讀書為業』的人;也正有兩個讀國中的小孩,應該可以提出一些有意義的經驗與觀點:



首先我覺得大人必須認知到小孩與大人不一樣,每天應該多睡一兩小時才健康。西方電影不是常常出現孩子上床爸媽才出門應酬嗎?這有點誇張,但是我們的家長多半懶得去區分孩子與大人的作息時間,造成的傷害更大!我不同意新聞報導中暗示沒睡飽全都因為功課太多,我認為是多數家長根本沒在意或認定孩子必須早點睡覺這件事!孩子是被動的,甚至很多事情必須靠大人作完才能安穩睡覺,請問各位父母們,在自己想睡之前有安排孩子就寢的事嗎?我知道很多父母並沒有。



功課量的問題方面,如果家長可以了解孩子作業的內容,真的陪他們至少『部分』時間一起做功課,一定會同意功課作不完只是效率問題,我也當過國中老師,甚至教過升學班,老師出作業不可能誇張到讓多數學生作不完,真有個別問題所以作不完,也一定可以和老師商量。如果能認真的做功課,不參加過多的補習,孩子一定還有時間可以看看電視,玩個遊戲,而且在十點前睡覺!



把補習當補品也是一個常見的睡不夠原因,在孩子一天上課已經多於八小時之後,大人們自己想想,如果是你,晚上還有可能繼續專心聽課兩三小時嗎?所以花很多錢在一天中僅餘的親子相處時間內,繼續把孩子推離父母的視線這絕對不是在幫助他們!只是卸責或是愚蠢而已!即使孩子因為少補了一兩科,趕不上同學進度,你也應該了解到:『讓過勞甚至受傷的選手繼續比賽,只會讓他傷得更重,一樣贏不了的!』看開一點吧!是我的話,我寧願讓孩子到中學畢業還是個健康樂觀的人,也不願為了事實上也爭不到的成績排名眼睜睜的傷害他們。



說句實話,我自己讀書歷程中從未補過習,後來當家教、教書甚至教過補習班,我的理念也都是認定被動聽課與自主操作(寫作業)一樣重要;被迫學習與自主學習(有學習意義的玩樂)也一樣重要。家長只要把孩子像對待自己一樣當人看,不要假設他們可以像機械一樣學習,減少不必要的課外補習,陪孩子專心做完作業,甚至陪他們選擇做完作業後的正面娛樂,看本課外書或卡通片等等。我相信大家都會睡得飽飽的!



至少我家是這樣的,我的孩子或許考不上頂尖的學校,但是她們都很自信而快樂。我希望繼續在孩子可以睡飽,心情積極的情況下維持她們的學習生活。因為這才是我自己至今仍嚮往的生活方式,30年前我的某一次中學模擬考第幾名其實真的不重要,不會重要到必須罵人或因此晚睡,所以我現在也不會這樣對待孩子。
 
————————————————
 
看完了
重点是什么?
家长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功课不能没有
只是别让学生因为功课而对学业感到厌倦
接下来就是看学生了
他懒惰就他家的事
等他发现成绩不过要留级时
看他还用不用功
至于国中这些没有留级制的学校
看来真的要靠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劝说
靠老师影响学生了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事无绝对
尤其是教育
需要随时代变迁而改变
大家加油吧
不要用逼就对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