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July 2009

MY FIRST NAME - 全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的泉府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记载:“全氏出自泉姓。”
西周时期,人们称钱币为“泉”,因设有泉府之官,
负责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泉府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官称谓为姓氏者,称泉官氏,
后来因“泉”字同音通“全”字,故有人改泉为全,称全氏,
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全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地名叫全邑,因有全河而名,境内有龙山,
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龙山镇,早年周武王姬法进攻商纣王时,
曾在该地休整、喂牛。

全邑,在汉朝时期改称谭州平陵县,隶属于齐郡。
唐朝时期,其地被唐太宗李世民赐改为全节,
境内河流改称全节河,主城改为巨合城。

到了唐朝末期,改为历城县,宋朝时期改为章丘县,主城称龙山镇。
巨合城就是龙山镇。
龙山镇稍偏西北约十多公里处,恰恰是在今历城董家镇境内。


正如清乾隆《历城县志》写到全节县时所说:
“龙山镇西北谓之全节河,全节河之南犹有城子庄之名,或即其故址。”
据历城地名普查时的资料记载,城子庄在解放初尚有土城遗迹残留,
其附近至今尚有城角巷村、全节河村,当与全节故城有密切的传承关系。
在史籍《述征记》中记载:“全节,地名也。
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

隋末世乱,在济南以东有一位名叫李义满的人士,
他纠合宗亲,据堡守卫村闾,外盗不敢侵逼。
李义满的归降唐朝后,因功授齐郡通守。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诏令以其堡为谭州,为平陵县,
任命李义满为谭州总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废州留平陵县,县属齐州。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齐王李佑起兵谋反,
李义满之子李君球率部据守平陵县城以抵抗李佑。
事件平息后,唐太宗夸赞李君球,并改其县为全节县,
以旌表李君球之忠。


全节县存在了一百七十二年,在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全节县被唐宪宗李纯废黜,并入历城。
自此,一直到民国初期续修《历城县志》时,
原全节县所辖区域大体上仍归历城所属,
这可以从明朝末年撰著的《历城县志·历乘》、
清乾隆年间撰著的《历城县志》、
以及民国年间撰著的《续修历城县志》等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

今属章丘的党家、高官寨、龙山乃至东平陵城等,皆在历城地界之内。
在李君球的支庶后裔以及居于全节城之住民中,
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朝鲜族,
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大将全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全燮,汉族,原为西汉辽东郡襄平(今辽宁辽阳老城区)汉军的一员副将,职为亭长。
在西汉末期王莽篡汉之后,辽东地区大乱,

全燮不满新莽政权,遂归附于辽东的南扶余国,
后又追随高句丽创建者东明王朱蒙之子扶余·温祚,
成为后来在西汉惠帝刘盈六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五年之间(公元前18~公元29年)成为百济国的开国功臣,
被百济温祚王赐地环城(今韩国首尔),封为环城君。
传至全燮的第八代孙全善,又被百济王封为旌善君,赐地旌善(今韩国旌善郡)。
到了全燮裔孙全洛,居然又在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

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之间(公元916~943年)成为了高丽朝鲜的开国功臣,
被创建高丽政权的高丽太祖(神圣大王)王建赐地天安(今韩国天安市),
封为天安君,并赐姓王氏,全洛在自己的邑地内曾致力于推广汉文化,
特别是后来的北宋文化。
传至全燮的第二十七代孙全公植,封邑桂林(今韩国汉江)。
至全燮的第二十八代孙全淳,封邑圣山(今韩国京畿道三圣山)。
如今,朝鲜、韩国全氏家族庞大,

除了环城、旌善、天安、桂林、圣山这五个垂直世系的本贯,
还有其它的罗城(今朝鲜开城)、扶余(今吉林松原)、
成川(今朝鲜成川郡桧仓)、玉山(今韩国玉山前峰)、
玉川(今朝鲜罗先市)、完山(今韩国全罗北道完山州)、
龙宫(今黑龙江尚志)、竹山(今吉林延边竹山)、
平岗(今吉林长白十八道沟)、合昌(今韩国汉城)等诸多横向分衍的支派,
都是始祖全燮的后裔,在朝鲜半岛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全氏家族。

至明、清时期,大批全氏族人因不堪忍受李氏朝鲜的压迫,
纷纷内迁中原,一些被高丽王当年赐姓为王氏者也恢复原本汉姓全氏,
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今东北三省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
山西等地区的朝鲜族全氏主源。

第四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释教都总统乞台萨理,属于长者赐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宗教首领,名叫万全。
万全,原名叫乞台萨理,畏兀人(今维吾尔族),
父亲是阿鲁浑萨理,祖父是阿台萨理。

当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伏定西域回军之时,
家族随之至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带)。
当时畏兀国王亦都护请于朝,尽归其民,成吉思汗诏许之,遂复西还。
乞台萨理则承袭先业,不仅统领部族民众,还随汉家佛教大师深研佛学。
待乞台萨理学成之后,由于他精通经、律、论,
因此由其老师赐其汉名叫“万全”。


到了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
万全被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赐封为释教都总统,
拜正议大夫、同知总制院事,加资德大夫、统制使。
万全在其位上一直到七十岁圆寂。万全的儿子在父亲圆寂之后,
以父亲的受赐汉姓为姓氏,称全氏,在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
亦多有沿袭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
《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称杭阿覃氏,
世居罗和迈兰(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东北部与辽宁交界处),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ata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全氏。


⑵.蒙古族布古鲁特氏,
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
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gulu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全氏、甫氏等。


⑶.蒙古族布忽纳惕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全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满清王朝开国元勋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有一著名的开国元勋郑亲王,名叫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后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建有郑亲王府,
其子孙后裔世代承袭郑亲王爵位。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为“郑”,
郑亲王一族十分显赫,直至清朝末年。
在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后裔子孙中,
于清朝中叶即有改冠汉姓为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全佳氏,祖先原为汉族,
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
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Ciwangiya Hala,
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所冠汉姓即为全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赫哲族、锡伯族、
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全氏族人分布,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
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